张景周夫妇与儿女们

2017-03-02 10:12:48

1.位于三道街与兴华路东南角的木刻楞建筑。兴建于20世纪初叶,曾为张景周、王红瑞夫妇住宅,1998年被拆除。(1989年摄)
2.远望三道街与兴华路东南角两栋木刻楞建筑,临市中蒙医院楼房的木刻楞曾为张绪森、刘淑珍夫妇住宅,1998年被拆除,在原址兴建中国银行营业办公楼。(1989年摄)
3.三道街与兴华路东南角两栋木刻楞建筑最后的瞬间。(1998年摄)
4.中国银行营业办公楼。兴建于1998年10月,竣工于1999年10月,2000年投入使用,2008年被拆除。(2002年摄)
5.口岸双子座大厦。兴建于2008年4月,竣工于2009年12月。(2010年摄)
6.约1938年,张氏、孙氏、赵氏主妇与三家孩子们合影。
7.约1938年,张氏家族六兄妹合影。
8.1929年,张绪森百天留念。
9.1949年,青年乐队在德昌照相馆合影,.吉他手李明丁、手风琴手陈景武、小提琴手邵庆祥、小提琴手张绪森。
10.约1942年,张绪荣、吕桂兰结婚纪念。
11.1952年,张绪森、刘淑珍订婚纪念。
12.2013年,在呼伦贝尔福利院207室,手风琴成为张绪森老人终身的伴侣。
        上世纪20年代,张景周闯关东从山东省烟台来到了满洲里,同来的有妻子王红瑞和大儿子张绪荣。原打算在这里中转再到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去谋生,结果在满洲里老乡的挽留下就住了下来。张景周开始在电灯厂当雇员,后来曾任电灯厂厂长。电灯厂开办于1903年,由俄国人彼得开设,史称彼得电灯厂,供电电压为220伏直流供电,发电机功率为40千瓦,原动力设备为锅驼蒸汽机。1906年,满洲里成立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哈洋17万元对电灯厂进行扩建和改造。装机容量为168千瓦,其中发电功率60千瓦机组一台、108千瓦机组一台,原动力设备仍为锅驼蒸汽机。1913年,装机容量为305千瓦,资本达30万元(哈洋)。1932年,柴油机动力替代了锅驼机动力。电灯厂的人员分为:检任官、鉴任官、职员、雇员、容员、长邑方、临时方等几个级别。全体职员的工装都是从新京(今长春)统一制作,然后发放下来。1936年初,在扎赉诺尔动工建设火力发电厂。1938年5月,扎赉诺尔发电厂正式投产发电,满洲里电灯厂停止生产,从1903年至1938年,电灯厂运营时间长达35年。1945年光复后,张景周、王红瑞夫妇携三子、五子去哈尔滨谋生。上世纪70年代,两位老人先后病逝于哈尔滨。
张景周、王红瑞夫妇育有五子一女,分别为:
长子张绪荣,1923年出生,从小随父母从山东烟台来到满洲里,在市立小学读书,继而到海拉尔表店学徒,学习到修表的手艺后,1943年返回满洲里开办荣森表店,这个表店是张绪荣带着14岁的弟弟张绪森一同开办的,所以起店名为荣森表店。店址在博士大街(今中苏路)金坤林洋服店的南侧。1946年,张绪荣又起身去哈尔滨修表,荣森表店交由17岁的弟弟张绪森一人打理。1956年,公私合营,满洲里诸家表店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手工业成立仪表厂,生产锅炉上的压力表,张绪荣任厂长。合作化的钟表社门市设在中苏路的西侧,经营的项目有:镶牙、刻字、修表、修眼镜、修钢笔等。张绪荣担任钟表社主任,是最高级别12级工,工资109元。1966年6月,张绪荣携全家迁往鄂伦春旗阿里河镇,到阿里河钟表社继续从事修表业务。后因患病回到满洲里女儿家,1978年4月在满洲里病逝,享年55岁。
二子张绪森,1929年2月2日出生于满洲里,从小就在电灯厂周围的环境里长大,1943年,14岁的张绪森在哥哥张绪荣帮衬下,在荣森表店学习修表技术,一直到1956年合作化,成立满洲里市钟表社。同年,张绪森离开手工业到满洲里铁路电务段参加革命工作。1964年,调至海拉尔电务段工作,曾任电务段的通信站站长、支部书记、车间主任等职位,1984年退休。张绪森晚年生活在海拉尔河东呼伦贝尔福利院度过,2016年1月2日病逝,享年87岁。
三子张绪春,1931年出生于满洲里,曾经在满洲里电业部门工作,后来去齐齐哈尔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学习深造。光复后随父母去哈尔滨定居,工作在哈尔滨铁路局,职称工程师。2001年,曾参与家乡满洲里立交桥的设计、施工建设,现已退休。
四子张绪梓,1933年出生于满洲里,长大后在满洲里铁路换装所工作。1954年,调至集宁铁路分局工作,已退休。
女儿张绪梅,1935年出生于满洲里,长大后在海拉尔第二中学任教师,在海拉尔退休。
五子张绪松,1937年出生于满洲里,光复后随父母去哈尔滨定居,曾任哈尔滨铁路局工会宣传科科长。已逝世。
张绪荣的二子张建家是笔者的小学同学,1966年随父母迁往鄂伦春旗阿里河镇,现退休后随其儿子定居北京。经过建家的介绍,2013年12月9日,笔者第一次前往海拉尔河东的呼伦贝尔福利院探望并采访张绪森老人。因为事先有了电话联系,老人家早早就在楼梯口等候着笔者的到来。刚一接触,老人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侄子那样亲切,手拉手地将我带到了他的房间207室。短暂的寒暄问候之后,我即说明来意,将水果和一套《百年满洲里》的画册送给老人家,然后就匆忙地去市里办事了。当我下午再回到他的房间时,他仍然在翻看着这套画册,竟然忘记睡中午觉。看到笔者进屋,激动地站立起来,他动情地说:“我真应该给你行个礼,但你是晚辈。你是我的恩人哪,恩人哪!”老人看到这套画册后异常兴奋,他谈到自己1929年就出生在满洲里,爸爸在电灯厂当雇员,电灯厂的厂房很高大,顶层是一个大的浴池,后院有一座高大的烟筒。他们家在二道街、三道街与兴华街的街角都住过,家里的老房子都在画册中找到了,他兴奋地回忆起了儿时、少年、青年时代许多的往事,看到老房子照片让他感到心里特别敞亮,而又有几分酸楚,感叹怎么这么快就老了。张绪森老人又熟练地用眼睛夹上修表时代的放大镜,仔细端详着曾经住过的老房子,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那曾经的一幕又一幕。应笔者请求,老人家取出几本相册,挑选出几张老照片,竟然有老人1929年2月2日出生后百天的照片,保存下来真是不易。他一边翻阅,一边自言自语道:“30年代在老房子前面照了许多的照片,‘文革’期间由于害怕受整治都烧掉了,真是可惜了。”不觉间天色已晚,老人还是兴致勃勃地为我拉起了手风琴。张绪森老人青年时代就喜欢乐器,曾为青年乐队成员,他说:“拉手风琴是我一生的爱好,福利院老人合唱团的演出都是由我来伴奏的。我是福利院的文艺骨干。”悠扬的手风琴声响起来了,仍然沉浸在老照片回忆中的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昔日岁月……这以后笔者又去看望过张绪森老人两次,成为忘年交的朋友。近日获悉,老人已于2016年1月2日辞世了。最近,笔者从日本买到了1908年满洲里电灯厂的最早街景照片,日本人注明为满洲里发电所·浴场的俄文牌匾非常醒目。张绪森老人生前给笔者描绘的历史画面终于情景再现了,老人的回忆得到了充分地印证。笔者注视着1908年间的电灯厂街景感慨万千,如果张绪森老人生前能够看到这张电灯厂的老照片,又该是什么样的心境和情愫呢?
2016年12月,从张绪荣老人二女张建伦那里,得到了一张三个家族约拍摄于1938年的老照片。建伦姐介绍:“这张照片是最近从沈阳赵家后人那里发过来的,历史上我们张家与孙家、赵家三个家庭关系相处得特别好,往来十分频繁,三个家庭的主妇带着孩子们拍下了这一张合影。”经过建伦姐多方联系、辨认,终于一一确认了图片中的人名单,这些孩子分属三个家庭,位于中间为孙家妈妈与儿女孙华芝(女)、孙华旭、孙华耀、孙华昇、孙华春(女);右侧为赵家妈妈与儿女赵元芳(女)、赵元淑(女)、赵元果、赵元君;左侧为张家妈妈与儿女张绪梓、张绪梅(女)、张绪松。张家妈妈即张景周的夫人王红瑞,带着最小的三个孩子,参加了这次合影。
已定居北京的张建家将我索求老照片的事情记挂在心上,2017年春节,建家特意委托儿子从北京飞回加格达奇取回家里老相册,发来了约拍摄于1938年的父辈六兄妹的老照片,即张绪荣、张绪森、张绪春、张绪梓、张绪梅(女)、张绪松合影。查对2013年与张绪森老人谈话笔记,一一印证出他们的出生年份和工作简历。与张绪森老人初次见面的四年之后,笔者才见到了他逐一介绍过的诸兄弟妹定格在79年前青春年少的稚嫩面庞。
这里也将1942年张绪荣与吕桂兰结婚照,1952年张绪森与刘淑珍订婚照,一并刊出,以更多一些了解这一家人的生活历程。
1998年,张景周、王红瑞夫妇一家人曾经住过的,位于三道街与兴华路东南街角的木刻楞老建筑被拆除。1998年10月,在原址兴建中国银行营业办公楼,1999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2008年被拆除。2008年4月,在拆除中国银行大楼并东侧中蒙医院诸建筑的原址兴建口岸双子座大厦,2009年12月陆续竣工投入使用,口岸双子座高层为满洲里城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住宅位于三道街与兴华路东南角)
图片提供:张绪森、张建伦、张建家、隋千芳、王铁樵等

上一篇:木刻楞房里一家人
下一篇:修表工匠两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