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街道办事处

2017-02-10 10:13:01

上世纪30年代的二道街与兴华路东南街角建筑景象。

街道办事处临二道街一侧。(1983年摄)

街道办事处,1990年被拆除。(1982年摄)

税务局办公楼。兴建于1990年6月,竣工于1990年12月。最后为地税局一分局办公楼。2005年被拆除。(2005年摄)

明珠国际公寓。兴建于2005年9月,竣工于2006年10月。(2016年摄)

1948年,市人民政府民政科成立,负责基层政权建设工作。
1956年,将基层政权工作从民政科业务中划出,建立东风人民公社(据有关回忆)。
1962年,东风人民公社改称街道办事处,管辖15个居民委员会,284个居民组,办公地址先是在二道街兴华路至中苏路北侧一栋木刻楞内(后为外贸局办公地),后来迁入二道街市政路至海关路北侧一个大院内的木刻楞房里办公(原市委书记李俊谭曾在此居住)。
1972年,街道办事处搬迁到二道街与兴华路东南街角的俄式老建筑里办公(图片2、3)。出入大门位于街角,临二道街有三扇大窗,临兴华路有两扇大窗。笔者搜集到上世纪30年代位于这个街角的老照片(图片1),这栋临街角建筑的门前停靠着一辆人力马车,亦有行人在门前走动,二道街与兴华路的街心中央设有两个岗亭。这栋街角老建筑当年作何用场已无人知晓。1949年以后,据有关老人回忆,这里曾经为敬老院。
冯春荣,1956年4月出生于满洲里市,她于1975年10月参加工作就到街道办事处担任文书,一直到2003年6月退休,全部工作生涯都在从事街道办事处工作。据冯春荣介绍:“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最基层的政权办事部门,担负着涉及百姓民生的全部工作任务,千条线都来认这一根针,市政府各职能局都给办事处指派工作任务。而且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市区仅设立一个办事处,当时交通、通讯都十分落后,遇有任务大家就骑着自行车分别到各个居民委员会去跑,上传下达、沟通左右,给居民百姓做好事、办实事是办事处工作的根本宗旨。办事处有十几个人,有书记、主任,有民政助理、司法助理、党务干事、妇女干事等。统计人口、计划生育、婚姻登记、征兵等都在办事处的工作范围之内。”从东风人民公社至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为:冯福祺、孟庆浩、王慧、宋国良(根据回忆)。
1976年,街道办事处改称城区人民公社,市委任命梁玉玺为党委书记、主任,南博礼、张玉琛为副主任。
1980年,撤销城区人民公社,恢复街道办事处名称、职能。此间的主要领导为:尹玉柱、姜春生。
1985年,南区街道办事处成立,辖铁道南的10个居委会,164个居民组。原街道办事处改称北区街道办事处。
1982年,市委组建市离休退休老干部活动室,设在街道办事处的老建筑里。据朱绍华老人介绍:“活动室由市委组织部刘文斌负责筹备,工作人员朱绍华、熊永林。1984年,市委设立市委老干部局,亦在这里办公,局长姜宝春、副局长刘文斌。老干部活动室成为市老干部局内设机构,活动室主任朱绍华。1986年末,市委老干部局及老干部活动室迁至五道街新楼址办公。”
1990年,位于二道街与兴华路东南角的俄式老建筑被拆除。北区街道办事处迁至五道街新华小区3号楼门市办公。同年6月,在原址兴建市税务局办公楼(图片4),1994年8月,国、地税分家后,此楼为市地税局办公楼。1997年末开始为市地税局一分局办公营业楼。
2005年,市地税局一分局办公楼被拆除。同年兴建明珠国际公寓,2006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图片5)。
(摄影:隋千芳、王铁樵等)
 

上一篇:考证“露亚银行”与“远东银行”
下一篇:两栋俄式建筑与外运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