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着开放春风的边防检查站

2017-01-06 10:40:26
 
1—1.目前发现最早的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大院门和牌匾,位于一道街。(约1955年摄)

1—2.目前收集到的第一张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官兵合影。(1953年摄)

1—3.队列集训。(约上世纪50年代摄)

1—4.一道街大门前合影。左一为贺敏(1969年提干)、左二为高占(警卫班长)。(约1968年摄)

1—5.一道街大门前合影。左三为孙长林副政委、右二为杨增新站长。(约1970年摄)

 
1—6.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原办公大楼。兴建于1976年,竣工于1979年,拆除于2002年。图为即将竣工的办公大楼。(1979年摄)

1—7.从西向东拍摄的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办公大楼。(1992年摄)

1—8.中共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第六次党员大会代表在办公大楼前合影。(1985年摄)

 
1—9.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新办公大楼。兴建于2002年8月,竣工于2003年10月。(2009年摄)

2—1.约1958年,在营区临二道街建设的满洲里边防检查站营房、家属住宅。图为边检站二道街大门。(上世纪70年代摄)

2—2.军事训练。(约上世纪70年代摄)

2—3.二道街边检24户住宅楼。兴建于1990年5月,竣工于1990年10月。(2009年摄)

2—4.二道街边检30户住宅楼。兴建于1999年7月,竣工于2000年7月。(2009年摄)
 
1951年2月,正式组建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当时称为满洲里国境公安检查站(也称边防站),并于同年4月1日正式开展工作。
1952年5月,满洲里国境公安检查站与边防公安分局分设,归属满洲里军政委员会领导,开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称谓,业务归属东北军政委员会边防处领导。
1954年初,满洲里边防检查站与满洲里边防公安中队合编组成满洲里边防总站,对外仍称为满洲里边防检查站,营级建制。
1955年7月1日,满洲里边防总站对外番号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洲里边防总站,但是对外仍然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的称谓,是一个机构、两个名称。
1956年2月23日,单独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团级),与满洲里边防总站平行,直接受内蒙古军区领导,负责满洲里口岸的边防检查任务。
1957年8月,全国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番号,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名称,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成为公安部队的组成部分。
1959年1月1日,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及下属的海拉尔边防检查站全体干部、战士一律退出现役,由现役制改为地方职业制,全建制交给内蒙古公安厅武警总队。
1962年2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总队,武警部队的干部、战士恢复现役制,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的全体干警又由地方职业制改为现役制,享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同等待遇,实行公安机关与军事系统双重领导体制。
1963年2月1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总队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内蒙古总队,部队干部、战士恢复警衔制。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在领导体制上仍实行公安和军队双重领导,即在机构设置与执勤业务方面受公安机关领导,在部队管理训练、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方面受军事系统领导。
1966年7月1日,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内蒙古总队改编为内蒙古军区独立第二师,满洲里边防检查站随之改编为解放军建制,业务上归内蒙古军区司令部领导,行政上由呼伦贝尔军分区领导。
1969年8月1日,党中央决定将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又随呼伦贝尔军分区划归黑龙江省军区领导。
1973年8月20日,全国边防检查站由人民解放军改编为人民警察,干部办理转业手续、战士办理退伍手续,实行工资制。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由黑龙江省军区移交给省公安局。同时,海拉尔边防检查站从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划出,单独成立营级边防检查站。
从1975年1月1日起,全国边防检查站干警恢复兵役制。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干警又由职业警察改编为现役警察,享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同等待遇。
1979年7月1日,呼伦贝尔盟行政区划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满洲里边防检查站随之划归内蒙古公安厅领导。1980年6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正式与黑龙江省公安局办理交接手续。
1980年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边防警察总队正式成立,实行上级公安部门与当地党委双重领导。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直属总队领导。
1983年1月1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总队成立,满洲里边防检查站隶属内蒙古武警总队领导。
1985年9月,恢复内蒙古公安厅边防局,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直属边防局领导。
1988年9月,又恢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内蒙古边防总队的名称,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直属边防总队领导。
几十年中,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先后承担对海拉尔、阿日哈沙特、黑山头、室韦、额布都格、阿尔山六个口岸的边检任务。随着大部分口岸边检站的正式设立,从1991年开始,陆续将上述口岸的边检任务移交给各口岸边检站。
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的主要工作职责为:一是对出入境旅客证件进行检查,包括北京——满洲里——莫斯科国际列车,满洲里——后贝加尔区间旅客列车,各种专列;二是货运列车检查与监护;三是公路检查与监护。同时与俄后贝加尔边检各自组成会谈会晤机构,通过会谈会晤,形成会谈协议,统一处理涉外问题。逐步形成工作惯例,即预报国际列车旅客人数的惯例,关于双方介绍边防代表的惯例,关于通知乘汽车过境旅客的惯例,关于相互来往和祝贺节日的惯例。担负反偷渡与情报调研任务,维护口岸秩序,打击非法出入境,移交人员、牲畜、物品,查获违禁物品,处理手续不符,做好查控布控工作,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
从1951年至今的历届站长为:巴图贺什格(1951年)、肇纳斯图(1951年-1964年)、阿拉坦巴根(1965年-1968年)、杨增新(1969年-1976年)、苏良恩(1971年-1978年)、郭太春(1978年-1984年)、周传富(1984年-1987年)、陈士富(1990年-1992年)、王兴坤(1992年-1996年)、冀亚飞(1997年)、刘文仁(1998年-2003年)、史祯平(2003年-2006年)、赵东方(2006年-2011年)、厚柏刚(2011年-2016年)、葛彦昌(2016年-现在)。历任政委为:乌力吉(1956年-1961年)、李克明(1964年-1968年)、张增富(1969年-1978年)、孙长林(1978年-1984年)、陆国栋(1984年-1987年)、计长全(1988年-1989年)、王立新(1990年-1991年)、关喜忠(1992年-1996年)、杭月池(1996年-1997年)、陈怀树(1997年-2002年)、于建成(2002年-2005年)、刘国民(2005年-2010年)、温乐晨(2010年-2013年)、李天勇(2013年-2016年)、于世华(2016年-现在)。
自1951年2月组建满洲里边防检查站以来,初期多次更移站址。上世纪50年代迁至现址,现在收集到的最早站址图片为一位边检干部在边检站大院门口的留影。据刘德存老人(1953年4月,调来满洲里边防检查站)辨认:“这个站址应该在现一道街边检办公大楼的西侧位置,一进大院的老建筑门斗里住着边检家属,曾住过关成学副政委和一般干部赵海涛两家。这张照片从边检干部着装上看,拍摄时间应该在1955年8月1日授衔之前。”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满洲里边防检查站临一道街大门为红砖水泥门垛,毛泽东主席语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雕刻在门垛两侧,检查站牌匾悬挂在东侧门垛,上方为双拱形铁管连接,在拱门上方由铁筋制成五个五角星造型。两张合影留下了站址大门的历史记忆。
1974年,黑龙江省计委以龙字156号文件,正式批准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兴建三层办公楼,投资45万元,面积2400平方米。满洲里人防办要求,增设地下工程120平方米,合计2520平方米。1975年,拆除原站部一道街南大门以东的民居和向阳商店等老建筑(即一道街与文明路西北位置)。1976年,边检办公大楼破土动工。由市工程处承建,边检成立了营建办公室,主任苏良恩,副主任朴永春、王洪政。全站官兵承担了建筑材料的运输和部分施工任务。1979年,边检办公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
时任政委孙长林回忆:“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大楼又不是国家立项工程,所以各种材料全是我站通过关系自己购买的。地槽是干部、战士用镐头、铁锹挖出来的,普遍深度为4米以下。挖出的废土用我站的一台解放、一台嘎斯、一台龙江牌大车运出去的。砌楼墙用的红砖和砂浆都是战士们一层一层地挑上去的。因为劳动强度大,在施工现场每天午后4点发给每位战士两根麻花充饥,有时天气太热就给每人买两根冰棍。建楼所需建筑材料大多经火车运来,每天晚上战士们还要到车站去卸货车。而预制件是战士和工人们一起浇铸的,预制件全部人工装卸,往楼层上运也是战士们一步步地抬上去的。建楼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干部、战士没少吃苦,全站从干部到战士不分男女都得参加劳动。”
这座边检办公大楼在使用了23年之后,于2002年被拆除。2002年8月,在原址兴建新的边检七层办公大楼,2003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边检站曾在二道街文明路口至二道街小学的位置设立北院门。临街家属住宅暨院内的营房约建于1958年。北院门的两侧亦为砖砌门垛,上方由拱形铁管连接,正中悬挂毛泽东主席画像,下方为节庆横幅。一遇年节上方国旗、彩旗飘扬,大门环以彩灯点亮。据曲志利、周传富介绍,1976年,南门地址兴建办公楼,北门成为站址出入主门,开始设有岗亭,有哨兵守卫。临街大门两侧砖房墙上砌有水泥抹成的毛主席语录墙。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笔者在二道街小学就读,上下学期间时常看到一位文职军人在墙上书写毛主席语录,就连二道街小学的环型石头围墙也是他按照每两个墙垛中间一个大字书写着“文革”标语。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位军人的面相。
1990年拆除二道街边检营房东侧老建筑(位于二道街与文明路西南角),同年5月兴建24户家属住宅楼,四层计2784平方米,该项工程由内蒙古边防总队投资80万元,自筹资金40万元,分团职、营职住房两个规格。团职面积80平方米,营职面积65平方米,1990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
1999年拆除二道街边检营房、临街家属平房住宅,同年7月兴建30户家属住宅楼,六层计2790平方米,多方筹措资金,由内蒙古边防总队投资60万元、满洲里市政府投资30万元、个人筹资90万元,2000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
2017年,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已走过66年的光辉历程,沐浴着满洲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春风,全体官兵正阔步前进在光荣与奉献的新长征路上,继续书写“国门卫士”新的历史篇章,再筑新的辉煌。
本篇部分内容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洲里边防检查站志》2001年版
摄影:王铁樵等,图片提供:曲志利、王化勇等。

上一篇:承载梦想的市少年宫
下一篇:乘着梦想一路走来的满洲里供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