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牧民招待所

2017-05-11 10:58:44
1—1.俄式木板建筑,兴建于1907年,原始编号为238号,曾为牧民招待所。图为该建筑的东侧面。(2001年摄)

1—2.俄式木板建筑东侧面,时为饭店“小草原鱼村”。(2009年摄)

1—3.俄式木板建筑西北侧面,时为“宏兴旅店”。(2009年摄)

1—4.牧民招待所临街曾经的红砖建筑后期被拆除。当时从街面上已看不到木板建筑的身影。(1992年摄)

1—5.修缮一新的木板建筑东侧面。(2017年摄)

1—6.修缮一新的木板建筑西北侧面。(2017年摄)

1—7.修缮之前的现状平面图,阴影部分为需要拆除建筑物。

2—1.市工程处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在后楼院内合影留念。(1958年摄)

2—2.为新右旗蒙古族牧民旅客办理入住登记手续。(1983年摄)

2—3.食堂服务员为患病的牧民旅客准备了可口的饭菜,送到房间里就餐。(1983年摄)

2—4.客房服务员认真整理被褥,做到房间整洁。(1983年摄)

2—5.客房服务员擦拭走廊门窗,做到窗明几净、木见本纹。(1983年摄)
 
——记述一座俄式老建筑的过往和新生
这座俄式老建筑呈现“凹”字造型,兴建于1907年,原始编号为238号,位于一道街原苏联驻满洲里领事馆西侧,笔者对这座建筑的最深记忆就是它曾为牧民招待所。2016年,地方政府开始维护、修缮这座精致的文物老建筑,准备在这里创办满洲里外贸博物馆。
2016年5月15日,笔者参与了市政府副市长高闻何对这一修缮工程的现场视察活动。现场办公结束后,我独自凝神伫立在老建筑前,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房子即将盛装上阵,派上满洲里外贸博物馆的用场,这应该是它最完美的归宿。那么,这座本身已经可以作为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的俄式老建筑究竟有哪些过往的经历呢?远远向西侧的另一栋木刻楞房望去,只见一位耄耋老人坐在木刻楞房前木凳上闲适休息,好一幅暮年景致图,不免有了去拍摄的愿望。走近一看,原来是李德昌老人,几句寒暄过后,话题很快转到了原牧民招待所这座老建筑的历史用场上来。李大伯是土生土长的满洲里老人,他饶有兴致地与我漫步走回这座曾为牧民招待所的老建筑旁。
李德昌老人说:“上世纪40年代以后,对这座建筑的最初记忆就是苏联领事馆的附属房,有苏联领事馆的家属在这里居住。其西侧(后来客运站位置)为苏联人的网球场。1956年底,奉苏联政府电令,驻满洲里领事馆关闭,馆址楼房交由中方无偿使用,但产权归苏方不变。1957年初,市工程处由二道街迁入原苏联领事馆办公,随之,这座老建筑也归入市工程处使用。当年市工程处主任是王玉琢,副主任是于绍明,党总支书记是张化民,我是党总支的干事。工程处的前身是1951年初成立的市修建委员会,隶属于市军管会领导。”说着,我们爷俩一同迈进了这座老建筑的门槛,李大伯在内室介绍说:“西侧部分原为一个大厅,就作为市工程处的会议大厅,全体职工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南侧部分为家属住宅,记得王玉琢等领导家庭就在这里居住。后院靠近西粮库养了一些鸽子和狗,还有车库,满洲里市第一台解放牌汽车就停放在这里,后来车库失火,隔街对面边检的战士们都过来救火,很快就将火扑灭。事后,有关领导受到了行政处分。”李大伯边走边介绍,走进青年时代工作过的老房子,老人触景生情,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过后,李大伯还给我送来了一张1958年市工程处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在后楼院内的珍贵合影,以佐证历史上市工程处曾经在此处办公的过往足迹。
1960年,市工程处搬迁至三道街新办公楼(即后来的中蒙医院就诊楼)。原苏联领事馆二层楼开办市政府招待所,而笔者今天追忆的这座平房建筑在70年代以后也开办了牧民招待所,是市政府招待所的附属部分。
2016年8月的一天,笔者采访到李福生老人,他于市政府招待所建所初期就在这里工作了。李福生老人,1929年7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盖县,1951年从营口海关调来满洲里海关。1960年调入市政府办公室,是市政府招待所初期负责人之一。李福生老人说:“当时市政府招待所有十余名职工,人员和财务收支都归属于市政府办公室管理。记得初期入住的几乎都是来政府办事或与政府有联系的客人。当时我们国家从苏联进口粮食,黑龙江省外贸局负责在口岸接收粮食,有一些人常年住在招待所里,还有一些押运粮食的军人,一班人或一排人驻扎在楼房的地下室。西侧的木板房临街的一面是旅客食堂,好像国营农牧场的人在这里住过,南侧为刘品贤的住宅。当年与我在一起工作的有赵文智,他开始管理客房,后来负责客人入住登记事务了。我于1962年就调回市政府食堂去了,由程一俊接任了我的工作。”
上世纪70年代,这座俄式建筑就作为牧民招待所了,又在后院建起了旅客大食堂。新巴尔虎右旗的蒙古族牧民进城后几乎都入住在这里,一是紧邻长途客运站,来往上下车都方便,二是这里住宿价格要比其他旅馆、招待所便宜一些,三是服务员的优质服务使得牧民有进店如回家的感觉。由于蒙古族牧民常年食肉,汉族人偶尔进到店里就能闻到满走廊的膻气味。
上世纪80年代,市政府招待所成为团市委的先进典型单位。招待所团支部在“五讲四美”活动中,作为市政府的窗口和人民的形象大使,向时代的先进人物张海迪学习,紧密结合宾馆的工作实际,实行了一些有特点的个性化服务措施,让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特别是在为周边牧区牧民服务方面尤其突出,被蒙古族同胞亲切地誉为“牧民之家”。1983年,作为全市唯一的推荐宾馆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十城市“精神文明先锋杯”竞赛,荣获“优胜单位”。
改革开放后,牧民招待所作为市政府招待所的一部分,经历了国退民进的改制之后,自然解体消亡了。这以后,这座俄式老建筑多年被个体饭店、旅店所经营,以笔者2009年拍摄的画面为例,东侧为“小草原鱼村饭店”,西侧为“宏兴旅店”。
2016年5月,市政府立项拟将这座俄式老建筑打造为满洲里外贸博物馆。目前,外部修缮工程已经结束。市文体新广局负责这一修缮、布展工作的副局长庞业清介绍说:“为了对该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修缮、利用,我局筹措资金150余万元,由具有古建筑维修一级资质的沈阳故宫古建园林公司承担了这一抢救性修缮工程。本着‘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拆除了老建筑周边所有后续搭建的低矮仓房、围院和两座烟筒;将庭院积土全部挖走,闪露出建筑原有的下碱墙和台基;对现有门窗、外墙木板壁进行了检修加固,对糟朽腐蚀严重的墙面木板条予以更换,采取同材质木材按原工艺做法进行加工制作安装;揭除屋面、天窗的铁皮,对可以利用的铁皮进行除锈、除尘、防腐处理,对严重锈蚀已经无法继续使用的铁皮,按照原工艺做法进行定做加工、补换;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更换了西墙、内部南墙等部位的基础原木墙体,并对扭曲、分离、错槽等变形部位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对该建筑的上下水管路和暖气管道进行了维修改造,为了解决排水问题,修建了排水暗渠,用铁艺围栏对建筑进行了围封。”庞业清最后深有感触地说:“这座俄式老建筑始建于1907年,今年正逢建成110周年。外部修缮给这座历经百年风霜的文物级老建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容、美容,使得它再现出古朴厚重的原貌。满洲里外贸博物馆建成后必将使它焕发青春,生命永续,成为百年满洲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片、图纸提供:王铁樵、李德昌、苗福晖等)
 

上一篇:有些许神秘色彩的电波观测站
下一篇:为有牺牲多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