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许神秘色彩的电波观测站

2017-05-04 10:14:35

1—1.满洲里电波观测站(205站)天线场地围墙。(1992年摄)

1—2.满洲里电波观测站(205站)天线场地围墙。(1999年摄)

1—3.满洲里电波观测站(205站)天线场地围墙。位于东山路东北角拍摄。(1999年摄)

1—4.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2所)董庆生所长视察满洲里电波观测站(205站)天线场地。(1998年摄)

1—5.原满洲里电波观测站(205站)天线场地现为迎宾广场。(2010年摄)
 
2—1.满洲里电波观测站办公室。兴建于1964年,2000年被拆除。(1992年摄)

2—2.满洲里电波观测站职工住宅。兴建于1964年,2000年被拆除。(1992年摄)

2—3.道路维修队职工住宅,位于电波观测站住宅西侧,兴建于1964年,2000年被拆除。(1992年摄)


2—4.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2所)阮桂云副所长与满洲里电波观测站部分同志在办公室门前合影。(1987年摄)

2—5.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2所)曹海波工程师来满洲里电波观测站检修设备,与王瑞华、崔茂发在机房工作。(1999年摄)

2—6.王瑞华、孙玉静夫妇与小女王泽合影。(1990年摄)

2—7.王泽在满洲里电波观测站职工住宅前留影。(1998年摄)

2—8.迎宾小区1号综合楼。兴建于2001年6月,竣工于2002年12月。(2009年摄)
 
1954年,满洲里电波观测站设立,站址所处位置为:东经117度27分,北纬49度35分的交汇点。当年参与建站的有一位姓班的工程师,还有欧阳仕、苏华焯等人,欧阳仕为满洲里电波工作组负责人(第一任站长)。工作人员有陈文和、曹继兴、欧阳仁、李天增、申俊民,观测站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满洲里基地转运站代管。
满洲里电波观测站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主管。研究所地址设在北京,时任所主任为边拱。技术业务由电波室主管,时任室主任为吕保维,工作人员有王庆铭、孙宪儒等。
1955年,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的欧阳仕调入北京电波观测站工作,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由申俊民代理负责(第二任站长)。1956年9月,宣华山、吴凤岐调入满洲里电波观测站,陈文和、曹继兴先后退职,11月金淑兰调入工作。
1957年12月,苏华焯任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站长(第三任站长)。
1958年8月,满洲里电波观测站划归邮电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邮电科学研究所主管。站址从满洲里转运站搬迁至市医院北楼。同年10月,长春电波观测站的齐英杰与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申俊民对调工作。李天增下放企业劳动,一年后调出满洲里电波观测站。随后于树成、王宝芬相继进站工作。
1962年,内蒙古邮电科学研究所调任高尼格任满洲里电波观测站副站长,同时调入李学安、胡永琴、钱桂秀进站工作。苏华焯下放到农业社劳动。这期间,齐英杰、宣华山、金淑兰、钱桂秀先后调至满洲里市邮电局工作。
1964年,“22所”(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的前身)在河南省新乡市成立,此后,满洲里电波观测站(205站)及其他各外站均由“22所”管理。同年11月,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由市医院北楼搬迁至四道街2号新站址。“205站”天线场地围院南北为四道街至五道街,东西为健康路至东山路的一个街区单元,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同时兴建办公室、工作机房160平方米,职工住宅7户420平方米,位于四道街南侧,与站场大院隔四道街遥相对应。
1966年,荣全敬调入满洲里电波观测站任副指导员(第一任书记),苏华焯、王宝芬调回“22所”。高尼格调至满洲里市邮电局工作。王文华调入满洲里电波观测站工作。
1971年,张荣富任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站长(第四任站长),同年底刘立平进入满洲里电波观测站。
1973年,王瑞华、周学华、崔茂发进站工作。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1974年,满洲里电波观测站开始使用电子管、半导体自动测高仪,使用了二十年的手动测高仪退出历史舞台。记录方式也由手工改为胶片摄入。
1983年,刘秀英任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站长(第五任站长),张荣富转任书记(第二任书记)。
1987年,于树成任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站长(第六任站长),刘秀英调离。同年,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2所)阮桂云副所长到满洲里电波观测站(205站)检查指导工作,并与满洲里电波观测站部分同志在办公室门前合影留念。
1989年,金策任书记(第三任书记),张荣富调离。
1990年,张本庆任书记(第四任书记),金策调转至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1992年,卢嘉丰任书记(第五任书记),张本庆调离。
1994年,电离层测高仪更新换代,开始使用TD—4A数字化测高仪。
1997年,周学华任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站长(第七任站长),于树成调离。
1998年,由于城市总体规划、老城改造需要,满洲里电波观测站搬迁至木业园区。迁出之前,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2所)董庆生所长到满洲里电波观测站(205站)检查指导工作,并到天线场地实地考察。2000年满洲里电波观测站职工住宅亦被拆除。从1964年至1998年,满洲里电波观测站在四道街2号站址业务观测长达三十四年的时间。
1999年,满洲里电波观测站迁至新址后,由原来的胶片记录升级为计算机数字记录。2000年,开始采用计算机处理月报工作。2002年,对有关电离层数据进行计算机网上传输。2007年,电离层测高仪更新换代,采用自行研制生产的TYC—1型电离层垂直测高仪。同时,新增加卫星信号监测仪和电离层斜向探测仪。2010年,系统内建立专用内网。
1999年,满洲里电波观测站迁入新址后,已有二十七年电波观测经验的王瑞华走上了书记(第六任书记)的领导岗位。至此开始,他担任书记职务十六年,于2015年退休,最终完成了他在满洲里电波观测站四十三年的工作生涯,也是他人生唯一的工作经历。2017年4月28日,王瑞华应邀来到了笔者工作室,老电波观测人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
王瑞华介绍道:“一说起满洲里电波观测站,总带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这和它的工作性质不无关系,因为工作内容或多或少有些涉密,再加之它的业务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它和外界很少有交集和联系。对外以代号为单位的名字,称之为‘205站’(由内部排序而来)。说起‘205站’,满洲里的老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外驻单位,但更多的细节就说不清楚了。”
王瑞华回忆到自己伴随电波观测站一同成长的历史:“我是1973年2月进入满洲里电波观测站工作的,当时站址就在四道街2号的大院了。上世纪70年代,我们国家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所以,我们的观测设备也非常落后。记得当时使用的是国产电子管手动测高仪,用于观测电离层的实时变化,整个观测过程和数据记录全部由手工操作。虽然手工记录精确度较低,但却为我们国家的电波观测事业留下了最初的宝贵观测资料。我能亲身参与这个过程感到十分的光荣与自豪,留下了我人生经历中最值得珍藏的一段回忆。我在电波观测站工作了四十三年,满洲里电波观测站由单一的电离层垂直探测,发展到今天的多项探测、观测项目,当今最先进的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小型化的观测设备得以充分应用,达到了可以无人值守的程度。”
王瑞华颇有感慨地说:“在电波观测站工作过的几十年岁月中,我们用辛勤汗水和聪明智慧创造了国家电波事业发展的辉煌历史。今天,当年电波观测站的创业者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进入古稀、耄耋之年,新一代电波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继续默默地奉献,迁至新址后,我与阮志刚(2010年—2013年第八任站长)、石宽(2013年任第九任站长、2015年兼任书记)先后为党政领导。一代代电波人始终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以‘科技强军、产业报国’为己任,先后参与和承担了‘两弹一星’、南极通讯与考察、载人航天工程等200余项国家、国防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观测任务,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具有四十三年电波观测站工作经历,刚刚从书记领导岗位退休的王瑞华对党的电波观测事业情有独钟、忠心耿耿。他的一生工作经历都奉献给了默默无闻,远离金钱、权力,不被常人所知的电波观测事业。而且他与爱人孙玉静(1959年出生,铁路中学数学、物理教师)、女儿王泽(1985年出生)的小家庭就住在电波观测站的职工住宅里,成为这栋职工房拆迁前的最后一批居民。笔者虽然与王瑞华是多年好友,但也是4月28日的采访交流才对“205站”的工作性质、业务内涵有了粗浅的认识和了解而已。谈至中午,我们邀来几位朋友在“牧羊人火锅”小聚,可巧店家给我们的餐厅竟为“205厅”。当天傍晚,余兴未尽后又邀来原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乔勇一起聚会,乔书记当年代表市委、市政府主持实施了1998年“205站”历史性的搬迁项目工程。“205站”天线场地迁出后,原址揭开神秘面纱,改扩建为迎宾广场。2000年,位于四道街南侧的满洲里电波观测站职工住宅平房被拆除后,兴建了迎宾小区1号综合楼。谈起当年“205站”迁移情景,乔书记与王瑞华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一举措,既给“205站”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又给市民提供了一块休憩、健身、展演的场地,真是一举两得的正确决策。晚间聚会地点为一道街友谊宾馆,巧的是店家给安排的餐厅仍为“205厅”。上下午谈论的是“205站”,中午、晚上聚会的餐厅竟然均是“205厅”,全天候的“205”,竟然有这样偶然的巧合,可这偶然巧合之中是否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呢?但愿如此。祝愿以“205站”代号命名的满洲里电波观测站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继续作出新的贡献。(原址位于四道街2号)
(图片提供:王瑞华、王铁樵、丁俊兰)
 

上一篇:边城的戏剧人家
下一篇:曾为牧民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