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戏剧人家

2017-04-26 10:19:50

俄式石头楼。位于一道街中苏路至文明路北侧。上世纪60年代,郭兆荣、苏晓琴一家曾在此楼居住。2003年被拆除。(约上世纪80年代摄)

郭兆荣、苏晓琴结婚照。(1961年摄)

郭兆荣、苏晓琴夫妇与长子郭满喜百天合影。(1964年摄)

儿时的郭满喜。(1965年摄)

郭兆荣舞台剧照。(1959年摄)

苏玉梅舞台剧照。(1960年摄)

郭兆荣、苏晓琴夫妇与儿孙们合影。(1998年摄)

郭满福与著名歌唱家腾格尔在一起。(2002年摄)

郭雪峰与美国纽约爱乐乐团首席谱务劳伦斯·塔洛合影。(2016年摄)

郭雪峰与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首席长笛演奏家奥列和·舍来梅塔合影。(2016年摄)

郭健与他的乐队组合。(2016年摄)

金博旭在吉他演奏中。(2016年摄)

郭兆荣老人(右二)为社区业余打击乐爱好者传授戏曲打击乐技法。(2016年摄)

——郭兆荣演艺生涯与他的文艺家族
郭兆荣,1936年9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县,1946年10岁开始跟随父亲郭忠芳学习打击乐,初步掌握司鼓、大锣、铙钹、手锣等打击乐基本技法。父亲郭忠芳(生卒1895年-1968年)早年就精通器乐,是文艺世家。
1950年,郭兆荣加入山东省乐陵县评剧团,负责打手锣、铙钹。1953年6月,考入山东省惠民专属评剧团做专职演员。
1956年夏,河北省南皮县成立评剧团,郭兆荣受县文教科委托参与南皮县评剧团的组建工作,并赴山东省长官县,河北宁京县、东光县招收演员。1957年,天津市又将五县合一,成立了交河县。交河县文工团应运而生,文工团的剧种包括评剧、歌剧、话剧、曲艺、歌舞等门类。
上世纪50年代末期,郭兆荣调入东北,1959年先是在内蒙古布特哈旗成吉思汗评剧团,1960年调入黑龙江省碾子山评剧团,1961年在碾子山与东北姑娘苏晓琴喜结良缘。1962年,郭兆荣与妻子苏晓琴及妻姐苏玉梅一起来到满洲里,郭兆荣、苏玉梅加入满洲里市河北邦子剧团,与同年成立的满洲里市评剧团同台演出,主要剧目有:《百花台》《三堂会审》《碧玉簪》《杨门女将》《乾坤福寿镜》《茶瓶记》《对花枪》《三节烈》《人面桃花》《打金枝》《唐知县审诰命》《陈七奶奶闹金殿》《杜十娘》《大登殿》《五女苦坟》《夜宿花亭》《牧羊卷》《狸猫换太子》《斩窦娥》《夜审周子琴》《杨三姐告状》《三岔口》《四杰村》《穆桂英挂帅》等。1964年4月,河北梆子剧团、评剧团同时下马。
郭兆荣、苏晓琴夫妇迁来满洲里后,暂时住在剧院后台的宿舍,1963年2月,搬迁至一道街现中苏路以西北侧的一栋石头楼建筑里居住,同年12月5日,他们的长子郭满喜出生在这栋石头楼里。后来又迁至四道街石油大院居住,次子郭满福、女儿郭红卫于1965年、1968年出生在这个文艺家庭。
1964年5月,组建满洲里市青年评剧团,从而在原有河北梆子剧团、评剧团老演员基础上,又从外地招收了一批新演员。郭兆荣、苏玉梅又加入市青年评剧团。郭兆荣为打击乐演员,苏玉梅为戏剧主角。据郭兆荣老人回忆,此期间,开始排演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鹃山》《红灯记》《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现代评剧《夺印》《收租院》《江姐》《彩虹》《半篮花生》《墙头记》《台湾来的女客》《小女婿》《苦菜花》《赵一曼》《雷雨》和歌剧《刘三姐》等。郭兆荣曾于1965年至1971年调至市工读中学做后勤工作,但人事关系始终在评剧团。当1971年末郭兆荣重返文化战线时,市青年评剧团已改称为市文化工作队,属于乌兰牧骑的性质。1976年12月又改称为市文工团。苏玉梅亦是满洲里市青年评剧团的台柱子,主演了京剧《海港》中方海珍等一些戏剧主角。
郭兆荣老人始终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他虽然只有小学一年级的文化水平,识字不多,理论不高,但他善于在工作中学习文化知识,戏曲实践经验很丰富,少年时只凭一本小人书就能看图画出鼓谱,演出一段戏曲,成为方圆几百里地闻名的打击乐手。无论在东北农村走村穿屯献艺,还是来满洲里后深入大兴安岭林区演出,都是由郭兆荣一人打前站,联系演出事宜,“沟里”各林业局都留下了他们演出的足迹。几十年的戏曲演出练就了一身老戏骨本领,言传身教了一批批青年戏剧演员。在他的熏陶、传授之下, 儿孙们亦耳闻目睹、感同身受地喜爱、热爱音乐,甚至走上了专业文艺团体的从艺之路。
长子郭满喜,1977年下乡到市文教青年农场,1980年到市文化劳服公司,1988年调至达赉湖渔场、轻纺商场,1991年调至市公交公司做旅游业务。业余爱好弹吉他。满喜至今深刻记得当年爸爸教授于他:“学习吉他也离不开打击乐的原理,一般为正打,亦可以反打,这样弹出的节奏才浑厚而不单调。”郭满喜于1980年开始到中苏友谊宫舞厅担任伴奏员。现擅长摄影,他的摄影作品屡屡在各类摄影展中获得大奖。 音乐细胞铸就了他的灵性,他制作的以拍摄各类候鸟为专题的摄影音乐相册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受到摄影界的一致赞许。
次子郭满福,1983年入伍当兵,在连队演奏吉他,1986年复员分配到中苏友谊宫文娱组工作,曾担任友谊宫党支部书记。他的文艺论文被评为自治区中级组二等奖,在呼伦贝尔盟艺术汇演中获得二等奖。1996年创办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坚持常年招生,开办吉他、贝斯、架子鼓培训班,一直至今,最多时段的学员达到50多名。
女儿郭红卫,曾经在满洲里饭店、边城酒家做酒店管理工作。是一名热爱歌唱的业余歌手。
郭兆荣、苏晓琴夫妇的孙辈亦是传承着家族的文艺基因,生活、拼搏、活跃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
郭雪峰,是郭满喜的儿子,1988年出生。先是考入内蒙古艺术学院,未毕业又同时被五所大学艺术类录取,最终选择在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学习巴松(大管)演奏。大学毕业后,被录为沈阳新邮集团管弦乐团巴松演奏员。后又考入包头市交响乐团,很快成为首席巴松演奏员兼谱务员,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会员。2016年,他作为青年艺术家出席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乐团艺术管理论坛,与美国纽约爱乐乐团首席谱务劳伦斯·塔洛切磋曲谱技艺。2017年新年音乐会上,又与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首席长笛演奏家奥列和·舍来梅塔、首席单簧管演奏家罗瑞·那比托夫同台演出,进行国际间艺术交流。
郭健,是郭满福的儿子,1992年出生。从小就学习马头琴,在小学期间,曾先后两次作为市政府代表团的小演员出访到赤塔,在外事交流中演奏马头琴。在内蒙古大学传媒学院就学期间,曾拜马头琴艺术大师齐·宝力高名下为师,深造马头琴,并在蒙古国老师指导下学习呼麦,掌握了一边演奏马头琴,一边演唱呼麦的本领。郭健现在内蒙古大学外蒙古马头琴、呼麦专业中任教,曾获得全国马头琴、呼麦比赛一等奖,为中国蒙古族天籁之音呼麦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奉献了一份力量。
金博旭,是郭红卫的儿子,1989年出生。2004年考入呼伦贝尔艺术学校萨克斯五年大专班,毕业后在满洲里开办个人音乐教室,教授萨克斯吹奏、吉他弹唱。近年与朋友一起成立艾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培养网络艺人,现有哈尔滨、北京、三亚等城市学生100多人。
郭兆荣老人的戏剧传奇在家族的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古老的唱腔在半个多世纪不同年代的传唱中渐渐黯然失色,隐入历史的尘封之中。而他的后人却以掌握现代民族、西洋乐器为本领,活跃在自己的文艺舞台上,甚至走向全国、奔向世界的交响艺术之巅。而今,已过耄耋之年的郭兆荣老人至今珍藏着一批老戏剧读本,顽强坚守着中华民族戏曲的自信,热心与社区业余打击乐手广泛交流,传授传统戏曲打击乐技法,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图片提供:郭满喜、隋千芳)

京剧《赵一曼》剧本(1953年版)

评剧《夜审周紫琴》剧本(1953年版)

京剧《凤还巢》剧本(1955年版)

评剧《三看御妹》剧本(1960年版)

评剧《王少安赶船》剧本(1963年版)

话剧《迎春花》剧本(1964年版)

评剧《金沙江畔》剧本(1964年版)

评剧《墙头记》油印本(1964年印刷)

上一篇:我的父母与儿时城市
下一篇:有些许神秘色彩的电波观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