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南区蜕变(二)

2017-04-13 10:55:16

南区正北片建筑。(1979年摄)

南区正北片建筑。(2010年摄)

南区东北片建筑。(1979年摄)

南区东北片建筑。(2010年摄)

南区正东片建筑。(1979年摄)

南区正东片建筑。(2010年摄)

南区东南片建筑。(1979年摄)

南区东南片建筑。(2010年摄)
 
“先有铁路,后有满洲里”。满洲里是一座依靠铁轨发展起来的城市,历史可追溯至百年之前。自从1901年修筑中东铁路以来的百年岁月里,南区始终是铁路各站段作业区、生活服务区、职工住宅区等集中成片的铁路社区。正因为它特殊的区域位置,百年老建筑得以保存下来的相对多一些。21世纪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在南区东南部陆续兴建了一批楼房。
本篇发表的是由郭海生、王博两位隔辈摄影者分别于1979年、2010年对南区高位环拍的历史画面。摄影者采取建筑连拍、多幅接片,大场景、全画幅地展示了南区的总体风貌。本篇采取区域截图方式,重点介绍正北、东北、正东、东南片区的一些俄式历史老建筑。
南区正北片建筑(图片13、14)
主要为铁路车站、铁路跨线天桥和南区一、二道街俄式建筑群落。
老图片中的满洲里车站是一座俄式风格的建筑,兴建于1901年,拆除于1995年。新图片中的满洲里车站已经迁移至南区一道街北侧。
两张图片中的左上角,可见第二代天桥、第三代天桥的英姿。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今非昔比,木刻楞、石头房、树木、菜地均不复存在,20世纪30年代阔尔玛佐夫笔下的铁道村落更是荡然无存,取代它们的是现代的钢筋水泥、楼房社区。铁道北区的几座高层建筑在画面中亦有充分展现。
南区东北片建筑(图片15、16)
主体建筑为铁路俱乐部,兴建于1954年,图片展现的是它的西南侧面。半个多世纪以来铁路俱乐部一直是铁路地区召开大型会议、举行各类庆典和文艺演出的主要场所,在电影盛行的年代亦是南区唯一的电影放映影院。
夹在铁路俱乐部和游艺室之间的是原谢拉菲姆教堂,1903年由沙俄在修筑中东铁路时一起兴建。谢拉菲姆教堂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关闭,现在为铁路俱乐部图书馆和游艺室的一部分。
新图片中现今得以保留下来的一片俄式老建筑清晰可见,临南一道街南侧一排兴建于1901年,临南二道街北侧一排兴建于1903年。这块历史街区是极其宝贵的城市文化遗产。
南区正东片建筑(图片17、18)
主体哥特式建筑1926年竣工投入使用,开始为中东铁路技工学校,伪满时期曾为日本铁道警护团驻地,楼下一层为日本小学校。20世纪40年代曾为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满洲里办事处驻地和工人休息地。50年代曾为铁路分局和分局技工学校所在地。60年代开始为铁路医院。21世纪初叶曾为满洲里博物馆。图片展示的是哥特式建筑的西侧面。
1951年兴建的苏联专家楼,俗称四栋楼, 四栋楼两横两纵位于图片右上方,苏联专家回国后,始终为铁路员工家属住宅楼。现已腾空,列入保护、利用老建筑范畴。
1951年兴建30栋板夹灰结构的简易住宅平房,俗称30栋,1953年在其西部又建起16栋板夹灰结构的简易住宅平房,俗称16栋。30栋每栋242平方米,住8户人家,16栋每栋287平方米,住8户人家。30栋和16栋位于南区东南方向,在图片右上方顶端,是新中国建立后为铁路职工家属兴建的集中住宅区之一。
南区东南片建筑(图片19、20)
21世纪以来,陆续有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场馆、社会福利中心、民办学校等迁移、设立在东南区域。按照棚户区改造的总体规划,南区东南方向成片的平房正在有计划、分步骤地陆续拆除,在南外环北侧,一片片楼房正在拔地而起。
2017年3月4日,市委书记陈立新针对南区老街区、老建筑保护、修缮、利用进行专题调研。他指出:“老街区作为城市的记忆,作为留给后人的印象,它的保护性开发要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要带着情怀、带着感情来认真做好。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规定,老建筑要以修缮为主,保留老建筑的历史沧桑感,新建筑也要与老街区统一风格‘建新如旧’。”就此,多年未解的老街区、老建筑保护、利用问题落到实处,老街区文化将成为满洲里文旅结合经济的新亮点。
 
主编:王铁樵  第152期
 

上一篇:满洲里南区蜕变(一)
下一篇:我的父母与儿时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