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南区蜕变(一)

2017-04-06 10:40:51
编前语:
“铁路位于中央……南部甚小,为铁道村落城市区,有如俄国城市,俄式房屋甚多,有公园及教堂,街道整齐,虽未修垫,然交通尚便。”以上摘自苏联人阔尔玛佐夫所著《呼伦贝尔》(1939年版)一书有关“满洲里站”章节中。20世纪初,沙俄在道南集中兴建了成排列点缀式俄式风格建筑,其比较道北院落式建筑风格有着显著的布局差异。浓荫包裹、绿意弥漫、葱茏碧翠,木刻楞、石头房建筑星罗棋布的南区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风情小镇。
自从1901年修筑中东铁路以来的百年岁月里,南区始终是铁路各站段作业区、生活服务区、职工住宅区等集中成片的铁路社区。正因为它特殊的区域位置,百年老建筑得以保存下来的相对多一些。21世纪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在南区东南部陆续兴建了一批楼房。
本篇发表的是由郭海生、王博两位隔辈摄影者分别于1979年、2010年对南区高位环拍的历史画面。摄影者采取建筑连拍、多幅接片,大场景、全画幅地展示了南区的总体风貌。时隔三十年,几乎在同一坐标,真实记录了南区由原来俄味十足的田园式风光转向现代城市化景象的历史变迁(图片1、2)。
本篇采取区域截图方式,重点介绍一些俄式历史老建筑。
 

南区西南片建筑之一。(1979年摄)

南区西南片建筑之一。(2010年摄)

南区西南片建筑之二。(1979年摄)

南区西南片建筑之二。(2010年摄)

南区正西片建筑。(1979年摄)

南区正西片建筑。(2010年摄)

南区西北片建筑之一。(1979年摄)

南区西北片建筑之一。(2010年摄)

南区西北片建筑之二。(1979年摄)

南区西北片建筑之二。(2010年摄)
 
 
南区西南片建筑之一(图片3、4)
主要有铁路第一小学教学楼、铁路职工70栋平房住宅等建筑。
铁路第一小学教学楼兴建于1953年,是50年代满洲里建筑之一。1997年铁路第一小学教学楼迁入新址,该楼成为阳光幼儿园教学楼。
图片上部成排连片的平房为铁路职工70栋平房(俗称70栋)。70栋兴建于1952年,为板夹泥结构的简易性住房。每栋240平方米,住8户人家,合计70栋平房,是新中国建立后为铁路工人家属兴建的集中住宅区之一。
南区西南片建筑之二(图片5、6)
主要住宅区为八乍市,位于南四道街以南、阜成街以北、天桥路以西,是一片中式、俄式建筑综合在一起的方块形居民住宅区。
1901年修筑中东铁路,有了满洲里的名称以后,沙俄将这里开辟为集贸市场,故称这片住宅区为八乍市,由集市的俄语八乍尔音译而来。一百多年来,这片住宅建筑的变化不大。
南区正西片建筑(图片7、8)
正中建筑院落为中东铁路监狱,俗称石头楼。 1903年,沙俄政府在这里兴建了中东铁路满洲里监狱。1923年,东省特别区满洲里市政分局成立,该监狱又称为特别区监狱。1932年,日本关东军占领满洲里后,石头楼监狱又成为日本关东军军用粮库。1948年,铁路部门将石头楼监狱修复改为铁路小学,将监狱的南门封闭,开设临天桥路的东门至今。1967年,“文革”中这里曾经发生了两派群众组织斗争的“解放石头楼事件”。1988年,铁路第二小学迁入新校舍,这里成为铁路第一小学的课外活动室。现被辟为沙俄监狱陈列馆。
1951年,在东门入院的北侧兴建了俄式砖木结构平房一栋。
石头楼监狱院墙外原有西侧、北侧俄式建筑部分被拆除,兴建起数栋商品综合楼。
南区西北片建筑之一(图片9、10)
地处南区三道街与天桥路西北角。位于图片中心位置的俄式建筑是糖业烟酒公司第一商店,由于这座建筑外墙始终被粉刷成白色,所以百姓称其为白房商店。白房商店兴建于1919年,苏维埃政府为了保证铁路职工的生活需要,在满洲里设立了中东铁路消费公社分社,这是白房商店最早的名称。日伪时期,白房商店被日本人叫做配给店,亦称为生活所。1949年成立食品杂货公司,1957年又分离出蔬菜杂品公司,1962年改称糖业烟酒公司,白房商店始终为上述商业性公司的所属商店。
2003年,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白房商店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商品综合楼,这座楼房上半身的外观虽然为淡黄颜色,但是它仍然被称为白房综合楼,也许是为了留一点白房商店历史的记忆和念想吧。
位于铁道南北的两座中东铁路水塔在老图片中清晰可见,它们一起见证了满洲里的百年沧桑巨变。值得庆幸的是,在新图片中仍然能够寻觅到它们的身影。
老图片中建于20世纪初叶的俄式建筑被拆除完毕,21世纪伊始陆续兴建起一栋栋铁路居民住宅楼。
南区西北片建筑之二(图片11、12)
老图片中占有显赫位置的是兴建于1903年的两座石头楼,位于天桥路东侧,分别坐落在南二道街东南角、南三道街东北角,为中东铁路第三公寓、第二宿舍。1989年,在这两座小楼中间又建起了一座新的铁路员工公寓楼(粉刷为绿颜色)。
新旧两张图片对比十分鲜明,当年的两座小楼还是鹤立鸡群,现如今几乎淹没在林立的楼群之中。当年大树参天、绿荫环抱的南区已经被钢筋水泥所浇筑的楼房所取代,缺失了百年俄式风情小镇的本来韵味。
 
 

上一篇:杨占山与妻子卡捷琳娜?苏赫丽娃
下一篇:满洲里南区蜕变(二)